环境技术咨询服务对学环境的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在这堂课的学习中我获得了很多知识。
12月26日的课堂上喻雅萍老师带我们学习了几篇关于大气的文件,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环境质量空气标准等。让我们更直观了解到有关环境的各种知识和各个地区治理环境的方法与结果,使我们对课程更加感兴趣。
我们了解了各地的环境大气情况,了解到了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的含量和计算方法。看了台州市空气质量。学了评价等级的判定方法和评价范围的确定等,一级评价项目的范围按照D10%超过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边长50km的矩形区域,D10%小于2.5km时,评价范围边长取5km;二级评价项目取边长5km;三级评价项目则无需设置。
通过学习这门课,让我对环境空气质量的理解加深了,以后会更加重视环境空气,做到自己不污染空气,也尽力去阻止污染空气的人与公司。之后会学有关水的知识,期待在这门课里学到更多。——环境技术咨询服务工匠班
阳光洒在九峰公园的石板路上,工匠班的同学们满怀期待地开启了一场建筑调研学习活动。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 大家带着本子和测量工具,分组向公园深处走去。 第一组负责古亭的调研。亭子飞檐斗拱,结构精巧。同学们有的小心翼翼地用卷尺测量着柱子的周长,有的则仰头观察着亭顶的彩绘,边看边在本子上记录着图案的样式和色彩搭配。可测量斗拱时遇到了难题,由于位置较高且结构复杂,数据很难精确。正当大家发愁时,擅长攀爬的同学自告奋勇,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爬上旁边的矮墙,探出身子仔细测量,引得路过的游客纷纷驻足称赞。
另一组在古桥边忙碌着。同学们有的专注地数着桥拱的石块数量,试图从中找出桥梁建造的规律,有的则用手触摸着桥身的砖石,感受岁月留下的痕迹,并与书上的建筑知识相互印证。突然,有同学发现桥栏上一处雕刻有着独特的纹理,似乎隐藏着某种寓意,他赶紧叫来同伴,大家围在一起热烈地讨论起来,各抒己见,猜测着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杨老师在各个小组间穿梭指导,解答同学们的问题,引导大家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建筑的设计理念、历史变迁以及与周边环境的融合。 随着夕阳西下,同学们带着满满的收获走出公园。这次调研学习活动,让工匠班的同学们走出课堂,亲身触摸到建筑的灵魂,他们明白,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精雕细琢的技艺中,更在于对历史文化传承的尊重与探索,每一处建筑细节都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等待着后人去发现、去传承。 ——园林项目实操工匠班
图文来源:环境24-1 吴建馨 园林23-3 曾苹苹 园林23-3 黄玲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