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我们进行了乡村振兴大赛黄岩赛区专项赛的施工阶段收尾工作,在工匠班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在验收答辩现场顺利完成项目汇报及展示,荣获浙江省乡村振兴大赛黄岩区文化赋能专项赛金奖。在这一次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我们为竞赛场地——长潭村入口地块设计了几处低养护花境,希望能为长潭村留住一抹绿。
赵老师对我们说,没有长效维护的景观,就会从扮靓乡村的“点睛之笔”为何会成了“旧补丁”。每一处落地的项目都是我们自己的心血。因此我们在项目建成后,多次前往长潭村进行绿地维护,我们为灌木修剪枝叶、为草花浇水、除草、清理杂物等等养护工作如今半年过去了,场地依然充满蓬勃生机。
比赛前,农院创新创业服务部的干事们为参赛选手们作赛前准备,备好所需器材,如生理盐水、酒精灯、锥形瓶、镊子、蓝吸球、改良吸管、西林瓶、剪刀和酒精棉球。检查无误后便开始实验。
在场地上,赵老师告诉我们,乡村振兴竞赛的宗旨永远是倡导大学生去往乡村、建设乡村,这一价值观应该贯穿我们竞赛始终。摒弃获奖的目的性,带着为乡村做实事、把竞赛场地当成是自己孕育的作品这样的心境,才会一次又一次解决大赛为我们提出的难题。
在本次活动中我们也了解到,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不少乡村因地制宜,通过整合利用村内废弃边角地、坑塘、荒宅等闲置资源,变废为宝,打造了一批村级游园,村民在家门口也可以“抬头见绿、出门进园”,成为美丽乡村中的一道亮丽风景。但很多乡村游园由于缺乏后续的有效管理,绿化植被凋零,荒草成了主角儿,景观损坏无人维修,让游园环境大打折扣。实现美丽乡村的“颜值”长期在线是一个值得探讨的乡村治理难题,低养护、本土植物为主的植物造景模式也是当前解决这一困境的突破口。指导老师张月苗老师也对我们本次的实践成果表示了惊叹:“这真的是长效低养护花境,半年过去越长越好了!”两位老师的肯定,让我们更加有信心继续前行。我们希望能在接下去的实践中,继续探寻因地制宜的乡村景观模式,也希望能通过我们的行动调动周边村民的积极性,推动建立乡村游园管理长效机制,帮助乡村游园永葆光彩。
图文来源:园林24-2 周丹颖